DC、LAK、NK三種免疫細胞療法的差異與選擇
在免疫細胞治療領域,“DC、LAK、NK” 是三種常見且各具特點的細胞治療方式。想要選擇何種療法,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身病情,包括腫瘤的位置、擴散(或轉移)的可能部位,以及希望達到的預防復發效果。以下為三大療法的主要特點:
1. LAK疫苗療法與NK疫苗療法
原理與特點
- LAK(Lymphokine-Activated Killer)療法和 NK(Natural Killer)療法都是透過靜脈輸注點滴方式進入體內。血液中的免疫細胞經過體外活化與培養後,通過血管抵達肺、肝、胃、大腸等器官,對這些內臟器官產生明顯的攻擊病灶效果。
- 兩者皆能增強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免疫細胞活性,提高整體免疫反應。
適用情境
- 若惡細胞主要分布在肺臟、肝臟或其他常見內臟器官,且腫瘤尚未大規模轉移至淋巴或腹膜等部位,選擇 LAK 或 NK 療法通常能有較直接且良好的臨床表現。
- 然而,若病灶已轉移至淋巴結、腹膜或骨髓、脊髓等深層部位,這兩種以血管傳送為主的療法可能難以深入那些區域,治療效果相對有限。
2. DC疫苗療法(Dendritic Cell Therapy)
原理與特點
- DC 療法透過「疫苗注射」方式讓成熟的樹突細胞直接進入淋巴系統或病灶周邊。這些被「訓練」過的樹突細胞能啟動 T 細胞與其他免疫細胞的強力反應,尤其適合目標鎖定在淋巴結、胸腔、腹膜、腹腔肌肉(腹筋)以及骨骼等部位的病灶。
- 若腫瘤位置較深或轉移位點分散,甚至可選擇將 DC 疫苗直接注射到患者的病灶處,讓免疫細胞聚集並主動辨識並攻擊病灶。
適用情境
- 當變異細胞已擴及至淋巴結、腹膜或骨頭等不易被血管傳輸的細胞輕易滲透之處,DC 疫苗常能展現更突出的臨床效益。
- 例如:在實際臨床案例中,接受 DC 療法後,肝腹水(腹水)也可能減少或消失,展現優質治療效果;若傳統抗癌藥物和常規療法成效不彰,DC 疫苗便顯示出其方法迥異且有力的優勢。
治療與預後考量:提升全身整體免疫的重要性
要確保降低惡細胞復發的風險,治療不能只關注當前病灶或周邊組織,而是應綜合評估全身免疫力。例如,有些患者胰腺位置長出惡性病灶,因胰腺位於腹主動脈附近而難以進行外科根除,且常規化療或放療也不一定有效;此時,DC 疫苗可直接針對胰腺發揮更精準的免疫攻擊力,大幅提升治療可能。簡而言之,若忽視長遠佈局,只消滅眼前病灶,將來仍可能有殘餘或新生的變異細胞在其他部位發展,最終導致治療失敗。
加藤洋一醫生完整訪問片段:https://youtu.be/rect9jTRpOI?si=52TcewKEZUc7i6I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