がんの先進医療 2025年1月第56期 | 先進醫療雜誌訪問加藤博士
胰臟癌;運用最先端免疫細胞療法的訂製化癌症治療」
加藤洋一博士(新橫濱がんとうクリニック院長)
難治性癌症的治療中,備受矚目的免疫細胞療法 —— 最新動向
在所有癌症中,胰臟癌是其中一種被視為「極難治療」的類型,原因在於其臨床上可採用的治療選項少,且手術難度高、復發機率高。若僅仰賴化學療法(抗癌藥治療),副作用往往十分嚴重,患者常會身心俱疲。
然而,最近許多研究強調,在化學療法的同時融入免疫細胞療法,能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。所謂免疫細胞療法,是採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(包含T細胞、LAK細胞、樹突狀細胞等)並在體外進行培養或功能強化,之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,以期更有效地辨識並殺死癌細胞。現在,日本擁有此類先進技術的多家醫療院所,已開始將免疫細胞療法作為困難癌症的輔助療法,並且與化療、手術互相結合,以期提升存活率並兼顧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依據年齡、體力與病情,各自訂製化療 + 免疫療法
在新橫濱がんとうクリニック,院長加藤洋一博士特別強調:「根據患者年齡、體力以及腫瘤進展程度的不同,所適合的化學療法與免疫細胞療法的組合必須量身訂製。」如果患者還有足夠體力,就可以積極進行抗癌藥物治療,並搭配增強型的免疫細胞。若患者身體機能衰弱,則可考慮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與週期,再與免疫細胞療法併用,以保留一定的生活品質,同時努力壓制腫瘤生長。因此,針對胰臟癌這樣的難治癌症,不僅要考量「如何有效抑制癌細胞數量」,也要思考「如何藉由免疫細胞的增強來降低癌細胞復發率」,在抗癌治療中先後交替或併用。現今不只胰臟癌,其他Type的癌症也逐漸朝此方向研究,希望透過更進一步的技術優化與臨床試驗,為患者帶來更多曙光。
免疫細胞療法的多樣化,與配合CPC設施之安全管理 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選項多元,如樹突狀細胞疫苗、活化淋巴球(LAK)療法、NK細胞療法、γδT細胞療法等,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特色與優勢。由於此療法需要對細胞進行細緻而嚴格的培養,必須在CPC(細胞培養設施)內完成,以確保過程中不被雜菌污染並維持細胞品質,術後回輸也能攜帶足夠的抗癌活性。
加藤博士提到:「為了保證患者安全,我們醫院具備CPC環境並進行(如PCR等)檢測,仔細確認每批次細胞的純度與功能。細胞品質一旦無法達到標準,不僅可能影響療效,也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風險。」能妥善整合採血、細胞培養、檢測回輸等流程的醫療機構,相對能提供更完善的免疫細胞療法。
搭配化療,進一步提升對抗胰臟癌的希望
實際上,該院有多名晚期胰臟癌患者,利用該方式取得不錯的臨床結果。例如某些患者在化療期間同步接受免疫細胞療法,使得CT影像追蹤觀察到腫瘤縮小甚或轉移病灶消失的案例。胰臟癌常被視作「易轉移、預後差」的癌症,但如果能妥善控制,輔以免疫細胞來抑制殘餘或微小轉移灶,就有機會讓更多患者維持較長期的穩定病況。自然,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完全緩解效果,但若能延長存活期並維持基本生活機能,也是一大成就。未來也會持續投入臨床研究,評估「哪種類型免疫細胞最適合哪種病況」、「何時開始回輸才能最大化癌細胞抑制效果」,並追蹤長期安全性與有效性。
加藤博士的晚期「胰臟癌」的免疫細胞治療案例
三名胰臟癌患者的案例,並附有治療前後的CT影像:
1. 患者A(66歲,女性): 轉移灶在治療後幾乎消失。自2015年10月8日至2016年6月29日的CT比較可見顯著的縮小跡象。患者在化療同時使用DC樹突狀細胞疫苗、LAK活化淋巴球回輸等免疫療法,於整個療程中腫瘤明顯縮小。
2. 患者B(64歲,女性): 2015年起發現多處轉移,腫瘤曾擴散至肝部等器官。但在院內採用化療併用LAK活化淋巴球回輸等免疫細胞療法後,部分病灶於2016年2月的檢查顯示「消失」或「大量縮小」。定期追蹤仍觀察到有相當的延命與病情控制效果。
3. 患者C(66歲,女性): 2016年5月時腫瘤已有明顯惡化傾向,但經院內治療流程,包括樹突狀細胞、LAK活化淋巴球回輸等併用,也得以將部分病灶控制至幾近看不見的程度。雖尚無明確治癒保證,但已顯示多次循環療程可穩定病情。